近几年我国在区块链专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 2018 年就已经拥有了全球超过八成的区块链专利。然而,我们不能急于欢呼,其背后存在着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
专利领先背后的短板
中国在区块链专利方面似乎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例如,仅看 2018 年,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块链基础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数量较少。另外,在产业生态方面,没有构建出系统且完善的体系。很多区块链企业都各自独立行动。
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落后,这样就难以给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并且,产业生态存在残缺,无法形成协同的效果。这些情况会对区块链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产业主体发展不均衡
当前区块链的发展主要是产业界在投入。一些大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很早就开始涉足其中。然而,高校与研究机构在这方面的行动较为缓慢。从全国范围来观察,投入到区块链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有限。
这样的投入主体格局不均衡,导致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无法形成以理论研究推动产业实践,再由产业实践回馈理论研究的健康循环,从而限制了整体发展的深度。
核心技术的掌握不足
区块链技术中的加密技术以及共识算法等核心部分,其主要技术来源为发达国家。若要使我国的区块链产业创新具备持续的活力,那么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就必须增加投入。
从历史角度和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当下缺少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成果。像在相关领域,科研论文的数量比较少。而且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不太好。因此,需要去激励更多在共识以及密码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人才需求及潜力
区块链属于架构性创新技术,它对复合型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必须掌握像计算机技术、P2P 网络、密码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这种人才的缺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在实际的市场里能够发现,拥有如此多知识储备的人才是非常少的。比如在一些招聘会上,满足要求的人才极少。然而,区块链实际上在多个领域都有潜力,像那些存在信任缺失问题的行业,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应用领域正在拓宽
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了大约 10 年。目前,在金融领域,加密货币是一种应用规模较大的形式。然而,它的应用已经拓展到了多个领域,例如数字金融和物联网等。
从企业的实践角度来看,在大数据运营当中,区块链可以对数据安全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撑。同时,它还能在实体经济的场景中发挥作用,比如在助力精准脱贫方面,以及在对地方特色品牌进行保护等方面。
发展面临的多重挑战
区块链技术具有战略价值,能够使数字经济更公平且更有效率。然而,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解决诸多问题。其中,工程实施是一个难题,寻找应用场景也是一个难题。
另外,在应用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拥有完整的数据备份,而隐私保障则成为了一项挑战。同时,区块链与数字资产的关联十分紧密,在黑客攻击频繁发生的领域,其技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当下,我们必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促使行业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应用标准的研究中,以提升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话语权。
区块链在发展的过程中,困难与机遇是同时存在的。在我国,虽然在区块链专利数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背后却存在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家都在思考,中国的区块链到底应该怎样突破这些困境,从而走向成熟?欢迎大家点赞、分享,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看法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