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学者面临的“非升即走”机制着实令人无奈。此机制在年轻学者的黄金时期对他们进行了严重的压榨,仿佛将老师当作随时可以丢弃的临时工一般。这种现象在全球学术领域都有所体现,无论是传统的学术模式还是现代的学术模式都存在较大问题,与当下的发展不太相契合。
年轻学者的困境
年轻学者在高校的处境艰难。许多高校实行的非升即走机制,致使 35 岁之前的青年学者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在这一黄金时期需要产出大量研究成果。例如,有的年轻学者白天要上课,晚上还得熬夜进行研究,就生怕自己被淘汰。教师将精心准备的课程传授给优秀学生,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在这种高压机制下,这种成就感变得有些微弱。
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西方也存在。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期间,体会到了诸多无奈。瞧着周边年轻同事为了升职而拼命努力,我自己也感到心力交瘁。
高校与职场的压力对比
高校的这种情形与职场有相似之处。像大厂这类工资高的单位,员工总会把竞争推向极致。在高校里也是如此,即便像清华这样薪资不算高的地方,压力也不小。只是存在着不同的矛盾点。我有个朋友在大厂,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看着自己的头发日益减少,而我在高校同样很疲惫,需要操心发表论文等各类事务。
这种工作压力会使人产生烦躁情绪,甚至会让人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是否有误。并且这种压力不单是工作内容所导致的,还有来自竞争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压力。
比特币生态的思考
我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涉足了比特币领域。当初我思考过货币的本质,认为比特币有其价值,于是就进入了这个领域。然而,比特币的生态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尽管我很早就进入了这个圈子,并且按照“四钱包理论”放置了资产,但是并没有赚到很多钱。到现在为止,比特币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大家对它的认同感也还不够强烈。
它虽然代表着去中心化的理想,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缺乏有力的支撑。比如当下的比特币交易市场较为单一,没有多元化的商业应用与之相融合,这对比特币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影响。
去中心化科学的探索
我觉得去中心化科学比比特币更有潜力。现在许多项目一开始就发币圈钱,然而去中心化科学并不缺资金。它需要的是构建共识以及营造文化氛围。倘若有真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项目,我会很乐意给予支持。就如同要是针对这个领域制作节目,便能更好地推广这个理念。
我认为去中心化科学与学术发展存在关联。当下的学术发展面临困境,而去中心化科学或许能够带来新的契机,打破当前学术资源分配不合理的这种状况。
教育模式的反思
现在的教育模式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大学似乎仅仅在造就一些“接班人”,让他们去占据学术资源。在 AI 时代,这种以人力资源为培养目标的传统模式,渐渐不再具有优势。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仅有理论知识,而欠缺实际的创新能力。
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都是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本质未变的东西。倘若这种教育模式不加以改变,那么学生就难以顺应未来学术方面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需求。
艺术与未来发展
我在思考,未来的技术与艺术是否有再次走向统一的可能。当下的学术状况似乎将技术和艺术分得很清楚,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两者曾经有过交融。现今的发展趋势或许会促使它们再次结合在一起。
如果能够再次结合,或许会给学术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思考方向。例如数字艺术的产生,它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广泛且深入地进入到学术探讨的范畴之中。
你是否觉得年轻学者当前的境遇较为艰难?欢迎大家点赞,分享文章,并且可以在评论区展开讨论。